原创唐晔晔问仁医
人物介绍
潘萌,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医院皮肤科行政主任;上海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从医之路
“我似乎能听见,春天里花开的声音,也似乎能发现,小河里游鱼的快乐。”潘萌说,她从小就对大自然的生命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她常常遐想,万物生长,万物寂灭,有没有一双无形之手在推波助澜呢,“我想找到那双无形之手,一探究竟。”
学医,理所当然成了潘萌的志向。在复旦附中毕业,跨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后,潘萌发现,自己完全适应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兴趣的驱动下,她沉浸在忘我的学习中,成绩自然名列前茅。
大学毕业,医院。在面对科室选择时,从小动手能力强的潘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能够“动动手”的学科。“本来想选妇产科,但那一届没有名额,就选择了皮肤科,分在皮肤外科这一组。”
此后就是五年住院医生的生活,潘萌从一个小医生开始慢慢成长。从那天起,她觉得自己就是一株小树,不管晴朗还是风雨的日子,都要努力往上长,至于能长成怎样的未来,一切都是未知数。
“如果把成长轨迹作为系统解剖的话,我愿意把自己当做一个标本。”潘萌说。
入科后开始了轮转,从一个亚专业到另一个亚专业,从门诊到手术台,再到病房……一切都在潜移默化,潘萌觉得,已经适应了当下的节奏与氛围。
“当时,科室没有给很多压力,早晨7:30到单位,病人不多,工作量不大,下班后看看《皮肤病学》,工作强度不大,幸福指数挺高的。”
潘萌以为,上班、下班、生活、娱乐,这样按部就班的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
然而,转变发生在第五年。
这一年,郑捷教授医院创立硕士点,潘萌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投入郑捷教授门下。
郑捷教授,我国著名的皮肤病专家,全国皮肤病学会主委,上海交通大学皮肤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擅长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他的治疗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不同的脏器损害、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在国内率先提出以尽可能少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各种自身免疫病,使患者得到高疗效、低不良反应和最少的并发症。还首次采用非“化疗”方法治疗皮肤淋巴瘤,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提高。
“该做一个怎样的医生,这是郑教授给我的启发。在郑教授门下苦行僧一样的学习经历,改变了我的一生,以及对医学的整体认知。在此之前,我虽然在解决疾病,但始终处于‘不知其所以然’的蒙昧中。”
郑捷教授为潘萌选择了一个课题方向:大疱性皮肤病。
2.重识科研
大疱性皮肤病是指一组以大疱为基本损害的皮肤病,如天疱疮、类天疱疮等。这些病的原因是自身免疫反应,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针对这个课题,疾病机制、潜在病因、诱发机制、治疗手段,都是还未被完全研究的方向。
“寻常型天疱疮的皮损特点为松弛性大疱,易破裂,形成糜烂面且不易愈合。我见过的最严重的病人,脸上全都是黑色的血疱和结痂,累及口腔和鼻黏膜,唾液都不能下咽。衣服与皮损的分泌物粘在一起无法脱开。作为危重的皮肤疾病,大疱性皮肤病对病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70年代的死亡率是75%。”
潘萌接受了导师的安排,作为女性的她,丝毫不惧这类皮肤病的可怖,反而乐于其中,从年读研究生选定课题后,几十年来一直研究到现在。
在潘萌认为,与过去相比,由于环境污染、工业化程度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普遍的压力增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疱性皮肤病的患病人数也明显增加。70年代多使用激素治疗,但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会带来很多副作用,而现在的治疗手段在逐步趋向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治疗目标。
“激素可以把疾病治好,但是肥胖、高血压、骨质疏松、肺部感染等副作用时常发生,甚至出现脑膜炎。在激素使用后,死亡率降低到15%~20%的区间,但远远不够。医院的死亡率维持在3%~4%,就是因为秉持着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皮损的治疗手段的理念。”
治疗手段的改善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激素的使用依然存在,但是剂量会维持在较小的范围内。其次,我们推崇通过外涂的药膏针对皮肤进行创面的改善。这样可以直接针对局部的皮疹,同时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实现安全性的大大提高。”
在外用皮肤治疗的作用机制方向,潘萌表示,瑞金皮肤科在三大皮肤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这种自身免疫病,针对的是皮肤上的自身抗原发生攻击反应,产生疾病。现在我们在皮肤的局部发现它有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免疫活性细胞,接下来就是外用药物治疗的强有力的实验室依据。它是发病机制上面的理论的补充,因为虽然有循环的抗体存在,但是它的局部也会有一定的使疾病或者皮疹加重的因素,那么及时地针对皮疹治疗,把加重因素祛除,也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年,在三年的硕士学业完成之际,郑捷教授为潘萌联系了耶鲁大学的风湿免疫科去交流。
“我特别感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在耶鲁大学的两年,对我整个科研思维的改变是天翻地覆的。”
在耶鲁大学医学院,潘萌接触到了基础医学研究最前沿的工作。她主要负责自身免疫病的小鼠实验,观察自身反应性免疫活性细胞在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变化。耶鲁大学每周都会邀请医学界最有才华的专家来讲课,潘萌一旦有空就会去聆听,对她来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宝藏。
“那时候,每天早上要步40分钟到实验室,每天七点钟起床,晚上十点钟结束实验,整周无休。校园附近治安不好,会有班车接送到住处。”
谈起这段艰辛岁月,潘萌难掩失落。
“我去美国那一年,女儿刚满两岁,回来时候已经四岁了,她这两年的成长,我作为母亲却完全缺席了。”
但辛苦的收获是巨大的,潘萌在科研思维上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不论是在郑捷教授门下还是去美国交流时,大部分时候都是在他人的指导下做科研,但是回来以后,我发现自己更加能够发现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能有一些独特的科研想法,然后围绕自己的想法去和郑捷老师一起商量讨论。”
潘萌发现,这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成长。
3.静等花开
回国担任科室副主任后,潘萌接触了更多的病人与罕见病,也形成了自己的诊疗风格。
“对于皮肤病医生来说,多种病症,我们第一时间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往往一念之差对病人的影响极深。最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副肿瘤性天疱疮,与肿瘤伴发的一种天疱疮病变,就是诊断难度极高的一种病症。
“有一个五十岁的中年男子找到我,他是来看大疱病的,根据皮疹特点,我考虑到副肿瘤性天疱疮,我让他一定要去查CT,后来果然发现腹膜后有占位性病变,在皮肤病症状稍微控制了一点后,就到外科做手术切除了肿瘤,目前还在进行长期的随访。还有一个十五岁的初中生,也是同样的典型皮疹,我还是让他查CT,结果在腹腔发现了肿块。”潘萌说,这一类副肿瘤性天疱疮病人是幸运的——第一时间发现肿瘤,马上手术切除的话,预后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医生缺乏经验,没有洞察力,被表象所迷惑,当成一般的天疱疮去治疗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位病人,使潘萌明白皮肤病的治疗要有“静等花开”的耐心。
那是一个从澳大利亚回来的四十岁病人,天疱疮的病变在口腔。他自己查阅了很多的文献,提出要使用美国最新的药剂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病人非常在意外表,不愿意使用激素治疗,经济条件也允许。但是,当时国际上没有多少把这种药剂使用在大疱病病人身上的病例,国内更是前所未有。
潘萌查阅了文献,发现可以尝试。
“我告诉病人,只能治一步看一步。他所有治疗的剂量,疗程都是按照国外的文献,但是一个疗程四周的治疗后,症状却没有丝毫好转。当时,病人自嘲‘我这个小白鼠实验应该是失败了’。但是奇迹出现在第三个月,药物突然开始起作用,症状很快好转了。”
潘萌再查文献,才发现这种药有疗效的滞后性。“因为它的靶点并不是抗体,而在产生抗体的细胞,它把产生抗体细胞清除后,不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抗体,但是原来的抗体还是存在体内,还会发生一定的致病。”成为了国内使用美罗华治疗天疱疮的第一人,该病例的治疗经验发表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上。
很多时候,皮肤病的成功治疗,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有一个公司女孩,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诱发了寻常性天疱疮,头发、面部、口腔、躯干都有病变。找到潘萌之前,医院接受了激素治疗,由于发胖、股骨头坏死的副作用坐上了轮椅。
“针对这个病人,我使用了免疫抑制剂,它可以让疾病复发的程度大大减少,而且还可以减少激素的用量。加了免疫抑制剂以后,她的症状改善非常快,皮疹逐渐消退,人也逐渐瘦下来,虽然她最终没有回到原先的工作岗位,但是现在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为了一名‘网红主播’。我相信,痊愈带给了她生活的自信。”
作为经验丰富的皮肤病医生,潘萌指出,让病人按照医嘱治疗与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在疾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年,在郑老师的鼓励下,我又去国外进修了一年,专门进修疱病。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里所有的疱病医生给病人看完病之后,会给病人推荐皮肤心理医生,皮肤心理医生有皮肤科医生与心理医生的双重执照,可以有效的帮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处理家庭社会关系。而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我们皮肤科医生就兼顾了皮肤心理医生的角色,所以在诊疗时帮病人细心分析,对疾病治疗与依从性的提高,大有裨益。”
4.科室发展
年,医院皮肤科的科主任。
“以前我只专注于疱病病人的科研方向,但担任科主任之后,我在管理能力上实现了提高,同时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