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卷是现有书法幅式中最古老的一种,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历代书法家的努力,创作和积累了大批优秀的传世作品,它们风格不同,环肥燕瘦,各擅胜场,然而分析创作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种类型,一是注重点画,强调点画与牵丝之间的映带关系;二是注重结体,强调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对比关系;三是注重章法,强调形式构成。这三种类型承先启后,标志了手卷书法古往今来的三个发展阶段,下面分别加以简要的论述。
一、注重点画,强调点画与牵丝之间的映带关系。
晋唐时代的手卷特点是注重点画,强调点画与牵丝之间的映带关系。这种特点的产生原因很多先说内因。书法艺术的表现对象是汉字,魏晋时期,汉字为了提高书写速度,分书向楷书演变,章草向今章演变,隶书向行书演变,所有这些演变的共同表现都是加强点画的连绵之势,“上以覆下,下以承上,“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蔡邕《九势》),书法家力图在连绵书写中,通过提按顿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的运笔变化,营造节奏感,提高表现力,蔡邕的《九势》,崔璦的《草势入卫恒的(四体书势),王羲之的笔势论)等等,各种著作都以势为研究对象,重势是当时书法的特点。
再说外因。毛笔的改良已经完成,原先笔毫捆扎在笔杆四周的中空形式,被改变为塞笔腔内的有笔柱的实心形式。这一改变增加了毛笔的弹性,增加了蓄墨量,书写时可以通过提按顿挫的运笔变化,写出各种各样的点画,蔡因此感叹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平整而且受墨的纸张也开始时完全取代简帛,被普遍使用,此外,墨和砚都有所改进,卫夫人因此在《笔阵图》一文中,特别强调工具的选择:“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寸,管长五す,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印,虚柔滑净者。”
综观内因与外因,字体变化的书写之势主要表现为点画与牵丝的映带,回环往复,起承转折。而书写工具的改良使得书写之势的各种微妙表现都能变为现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与器的结合,内因和外因的结合,推动了书法艺术发展,结果产生了完美的用笔方法,形成了一套笔法理论。笔法理论的核心是“三过其笔,《书法三昧》说:“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盖一点微如米,亦分三过向背俯仰之势。”它将每一点画分成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来写,走出一个过程,书写时通过提按顿挫来表现造形变化,通过轻重快慢来表现节奏变化,有形有势,形势合一,让点雨成为有生命的形象,成为独立的有审美价值的造形单位。
晋唐书法因为强调连绵之势,所以在三过其笔中特别注重点画两端的“逆入回收”。汉字点画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书写的,上一点画的终点往往处在下一点画的右边,为了连绵,结时都要做反方向回收,而下一点画的起点往往在上一点画的左边,为了连绵,开始时都要作与自身运行方向相反的人,因此,所谓的“回收”其实是下一点画的开始,所谓的“逆入”其实是上一点画的继续、逆入回收”的目的是加强上下笔画的连贯。
这种连贯书写,有时将毛笔按下去走在纸上,有时提起来走在空中,提和按都是渐上渐下的,使得回收和逆入的笔势运动都会在纸上留下一小段墨线,写楷书时表现得很短,常常被重合在笔画之内,无迹可寻,写行书时则从笔画内逸出,成为牵丝,写草书时则完全走在纸上,牵丝与笔画没有区别了。晋唐手卷以行草为主,因此在创作上特别强调点画与牵丝的映带关系。这种强调的结果,点画有轻重快慢的变化,丝也有轻重快慢的变化,点画与牵丝的组合,又有轻重快慢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组合在一起,书写的节奏感非常丰富,最后导致了“晋人尚韵”的书法风格。其代表作品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唐代书法幅式除了手卷之外,还有题壁书,直接在粉壁和屏风上创作。晋唐手卷作品很矮,一高26厘米左右,如唐本(万岁通天帖》高26厘米,保存在日本的《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也都高厘米,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高26.1厘米,这些小作品都是拿在手上或放在几案上观赏的题壁书作品很大,“粉壁长廊”,“数仞高墙”,大作品为远观,五米十米之外,微妙的细节都看不清楚了失去了视觉效果,因此不得不改变写法,转而强调气势。观看方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