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农业价格冰火两重天:工商业景气更差
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12月份的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分别为2.5%和-1.9%,上证指数因而大跌1.78%,这符合本人曾在2012年7月所写的《中国CPI探底将昙花一现》一文中所作的两个判断:一是CPI将很快触底反弹,二是中国未来将出现农业品通胀和工业品通缩的“冰火两重天”。
2012年底的CPI和PPI的正负差额已经达到了4.4个百分点,已经可以初步证明农业品通胀和工业品通缩的分化。然而,如果仔细分析CPI和PPI的结构,你会发现农业品和工业品实际分化得更严重。
在PPI中,生产者出厂价格中,仅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为正数,分别为0.8%、1.3%和0.8%,这些都是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其余均为负数。在生产者购买价格中,九大项中仅食品同比上涨1.6%,其他均为负值。在CPI中,涨幅最大的是食品类,其中鲜菜涨14.8%、水产涨6.1%、油脂涨4.5%、粮食涨4.1%,而可归入工业品的耐用消费品仅上涨0.3%。
现在可以判断,农业品通胀和工业品通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差距未来仍将扩大,这也将成为中国最为头痛的经济难题之一,比单纯的通胀或通缩更麻烦。
工业品的通缩意味着企业利润更微薄,工商业景气程度更差,失业更多,居民收入不断减少;通胀则意味着居民消费,尤其是食品类的刚性消费价格将不断上涨,此消彼长之下,即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即内需将持续萎缩。
造成如今“冰火两重天”的情形并非一日之寒热。工业品的通缩根源是产能严重过剩,产业整合度低下,缺乏对下游零售系统的议价能力。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制造产能的急速放大。这缘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机遇,欧美等国将其制造业大量转移至中国,中国为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生产产品,再加上国内大规模的城市化,使得中国粗放型工业产能达到了人类空前(也必然是绝后)的高峰。
然而,随着欧美先后陷入经济危机,特别是美国推动再工业化,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寻求对中国的进口替代,产能过剩更加突出,由于国有企业参与诸多行业市朝竞争,使得产业整合难度很大。同时2008年以来的股灾,以及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严重损耗了中国居民财富积累,损害了内需消费力。因此,尽管在利润微薄,甚至濒临破产倒闭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仍不得不参与恶性价格竞争,进而造成工业品全面通缩的局面。
与此相反,农业品的价格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一个典型现象是一斤大米长期不及一瓶可乐的价格。而更大的问题在于,过去二三十年的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良田,农业包产到户使得农田水利长期失修,种子化肥等渠道越来越被外资所控制。这些长期积累的隐患,被粮食单产两种提高——大豆大面积改种高产玉米和袁隆平科研提高水稻亩产而掩盖。
即便如此,中国农产品进口也在不断攀升,2012年进口谷物1398万吨,同比大增156%。除了玉米外,连大米都进口了260万吨,同比大增352%;而在油脂饲料中,进口大豆高达5838万吨,是中国国产大豆产品的6倍。据有关专家估算,2012年中国粮食(含油料饲料)的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
进入2013年,随着大豆耕地改种玉米接近尾声(现在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不及玉米的1/5),随着水稻单产逼近极限,农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将难以掩盖。考虑到未来极端气候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作为最大粮食出口国的美国将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不排除在2013年或未来几年中,美国推动伊朗战争进而封锁波斯湾,同时推高国际石油、粮价遏制中国的可能性。未来粮食通胀将会进一步上行,在此长彼消下,工业品通缩将进一步恶化。
此外,未来一到两年,随着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可能导致在转换期出现更多的农地撂荒的情况,这就使国内粮食生产受到影响。对此我们不能不高度重视。
(作者为本报特约主笔、中华元智库创办人。仅供参考,投资者决策风险自负,联系邮箱ztb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