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温资治通鉴之ldquo白帝城托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按:

资治通鉴上学时匆匆读过,最近重温,发现诸多细节,别有洞天。

各位金友好,金爷来填坑了~吼吼吼

在前作《重温《资治通鉴》之“魏相请罪”背后玄机》里,金爷留了个小尾巴——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情还是假意?

公元年,刘备伐吴兵败,被陆逊火烧连营于夷陵。刘备退守白帝城(后改名永安)。

羞愤交加下,刘备病重;召诸葛亮、李严,交代后事。

通鉴原文:

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诸葛亮说:

你才能比曹丕强10倍,可成大事;如果刘婵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刘禅不才,你可取而代之。

这段话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自然让人感叹于刘备之大义、诸葛亮之忠诚,君臣鱼水之情被后世讴歌。

这与《三国演义》以及后来的电视剧,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一致的。

图:刘备托孤

后世不少人也认为,以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刘备处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状态,没必要此时说违心之言。

因此“君可自取”应是肺腑之言。

甚至《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评价认为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是“心神无贰”。

心神无贰,就是说没有任何保留。

但陈寿的评价,并未消除后世的疑惑。清代康熙帝就认为,刘备的话是“猜疑语”。

那么刘备这段托孤之词,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假意试探?

一、

这得从当时,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真实关系说起。

可能会有金友说: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屡建奇功,二人之间情同手足,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错,大错。

三顾茅庐不假,屡建奇功不假;但是从刘备进入西川之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双方心里出现了隔阂。

为什么这么说呢?毕竟《资治通鉴》上也找不到任何二人关系恶化的记载啊!

当然找不到;这种隔阂,并不会诉诸于相互之间语言的责备。

刘备不可能找到诸葛亮说:孔明,这事儿你的处理是不是不太对哦?

也不可能诸葛亮跑去跟刘备说:主公,咱们别忘了匡扶汉室的大业啊!

两人都是乱世之中,人中龙凤,做事根本不需那么直白;你的任何微妙变化,对方都能够体察到。

在金爷前作《重温《资治通鉴》之“魏相请罪”背后玄机》中,提到了要细读文本、在上下文寻找线索。

那么关于两人生隙这个观点,能否从文本背后找出蛛丝马迹来印证呢?

答案是能。

二、

围绕托孤前后,至少就有两处,显得十分不自然。

第一处,在刘备出兵伐吴之前。

当时,蜀中很多大臣,对出兵颇有微词,认为出兵东吴,是战略方向搞错。

群臣中劝谏的人很多。《通鉴》中详细记载了赵云和秦宓的劝谏。

但似乎哪里不对劲?

为什么详细记载的是赵云等人的劝谏,而不是——诸葛亮?

要知道,诸葛亮当时是蜀国丞相,出兵伐吴何等大事,怎么可能在这关头完全没存在感?

那有没有可能,诸葛亮认同刘备出兵,甚至觉得能打赢,故不做声呢?

这更不可能。

连赵云都知道“国贼曹操,非孙权”、“若先灭魏,则权自服”,那么“联吴抗魏”战略的首倡者诸葛亮,怎么会支持伐吴这种违背“联吴抗魏”战略的做法?

连秦宓都能算准出兵“必不利”,*事家诸葛亮怎么可能料不到,刘备此去大概率战败的结局?

那为何诸葛亮并未上书力劝?

要知道,诸葛亮可是后来写出大家学生时代必背之劝谏文——《出师表》的人呢!

原因只有一个:他知道劝了没用。

知道自己劝了也没用,又细分为两种可能的情况:

(1)诸葛亮已经与刘备生隙,刘备不会听他的

(2)刘备为关羽报仇,谁都劝不动

故而,可能有金友就要说了,诸葛亮知道劝了也没用,并不一定就是由于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生隙(情况1),还可能是由于诸葛亮认为刘备与关羽为结拜兄弟,为报兄弟之仇,谁都劝不动(情况2)。

然而,我们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情况2并不成立。

这就与第二处不自然有关。

三、

刘备伐吴失败,消息传回成都。这个时候,《通鉴》记载了诸葛亮的一段话。

亮叹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

孝直何人?即尚书令法正,当时已经去世。

诸葛亮认为,如果法正还在,必能劝阻刘备伐吴;即便伐吴,也不至大败。

因此,诸葛亮知道“自己劝了也没用”,并非是认为“刘备不能被劝动”,而是认为“自己”已经不再受刘备信任。

毕竟,诸葛亮认为,如果刘备最亲密的法正还在,就可以劝阻刘备。

至此,从以上二处联系起来,足见君臣之间,不再亲密如常。

如果更深一点问,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隔阂,是如何产生的?

回答这一点,不妨就借法正为线索来看。

《通鉴》记载:“初,诸葛亮与尚书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义相取。”

“好尚不同”,按照字面理解成偏好、崇尚不同。

这个偏好和崇尚,是指的日常生活的喜好不同吗?

不太可能。

《资治通鉴》记载的是*治*事事件,诸葛亮和法正又是*权顶层的*治家、谋略家。

这里的偏好、崇尚,更有可能是指各自的*治主张、理想抱负的不同,而非指生活习惯、日常琐事方面。

既然诸葛亮与法正,极有可能在*治上有不同主张,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来了:作为主公的刘备,倾向于哪一方的*治抱负呢?

诸葛亮那段话,已经很明白,刘备入川之后,更亲近法正。

换句话说,刘备的*治抱负,与法正更加一致;而与诸葛亮的*治抱负,开始有偏差。

这就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开始疏远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的*治抱负,一以贯之未曾变化——光复汉室,统一大业;

而刘备入西川,开始亲近法正等西川本地大臣,思想极有可能出现了变化——从统一大业变成割据一方。

这种偏离,在二人之间心照不宣。

图:刘备入蜀

然而,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法正,以及关羽、张飞、马超、*忠等人,均已去世。

刘禅年幼,论才华和声望,蜀国只能托孤于诸葛亮。

即便如此,刘备也还留了一手。

四、

刘备托孤对象,其实有两个人: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

诸葛亮是正辅,李严是副手。

李严何人?

蜀中大臣,早年在刘璋手下。后来刘备入川,李严归降麾下。

注意,托孤时李严的职位是尚书令,而这个职位此前是法正担任。

李严与诸葛亮关系如何?

《通鉴》没有直接记载,但是记载了8年之后,诸葛亮四出祁山之时,李严谎报粮草缺乏,导致诸葛亮草草收兵,最后诸葛亮弹劾李严,李严被贬为平民。

李严对诸葛亮谎报*情,不可能是一时兴起发作,而是长期不和积累的结果。

所以,刘备在托孤给诸葛亮之时,又给他添了一个与之对立的副手。

这正是典型的帝王制衡之术,后面的发展也证明刘备识人之准确。

另一事也能看出刘备的识人之能。

诸葛亮一直很喜欢马谡。刘备临终之时,特地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资治通鉴》魏纪三)

这段话说明两件事:

(1)刘备非常清楚诸葛亮赏识马谡(对朝廷人际网洞若观火);

(2)刘备看到了马谡“言过其实”的本质(后来马谡失街亭,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

能看到诸葛亮赏识马谡,必然也能知道诸葛亮与谁不和。

到这里,我们借法正这个人物,明确看出君臣关系有隙;借马谡这个人物,发现李严被用来制衡诸葛亮。

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绝不可能是刘备的真实意愿。

否则,何必安排李严制衡诸葛亮?又怎么可能让与自己有隙之人“自取”呢?

五、

回过头发现,白帝城托孤的争议核心,在于这八个字:若其不才,君可自取。

金爷在前面的分析,是把“取”字,理解为“取代”。

不过,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北辰认为,这句话里的“取”,并非“取而代之”,而是“另行选取”。

方北辰教授认为,刘备有三子,刘禅是长子。

托孤这句话,意思是授予诸葛亮废立之权——老大不行立老二,老二不行立老三。

这个观点得到很多人赞同,比如易中天就在百家讲坛里,采纳这种说法。

不过金爷本人并不认同,为什么呢?

咱们再仔细看刘备托孤这段话:

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如果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最后八个字“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似乎“另行选取”的说法行得通,而且这就避免了引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存在猜疑”这种不符合主流的、有损人物完美形象的看法。

可是真实的世界没有完美。

刘备这段话,需要整体解读。

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前,刘备把诸葛亮跟一个人做了对比——曹丕。

细节就在这里!

比照的对象,不是别的什么人,不是曹魏的贾诩、陈群、刘晔、董昭等人,而是曹丕。

曹丕什么人?

在刘备伐吴的前一年(公元年),接受汉献帝禅让,成为皇帝。

因此,刘备这段话,一开口就把诸葛亮与曹丕比照,整个语境就是在皇帝这个层面展开的;

在这个比照之后,紧跟着就是谈刘禅跟诸葛亮的关系,“君可自取”在这个语境下,只能是“取代”的意思。

在刘备的潜意识中,用来衡量诸葛亮的,是曹丕这种皇帝层面的人物。

如果仅仅是将其视作授予废立之权的大臣,不可能将其与曹丕比较。

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势:

刘备在病榻之上,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而刘禅弱小,诸葛亮才能卓著;这与两年前,汉献帝与曹丕之间的情形何其相似啊!

曹丕篡位之事,余温尚存,历历在目!没想到自己的蜀国,也马上面临这样的情势。

这种情势相似性,带来的深深忧虑,最终变成了一句反复措辞、深思熟虑的试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就是要逼迫诸葛亮在自己、李严、太子等人面前表态。

当然,刘备最终没有所托非人;诸葛亮死而后已,完成了他的承诺。

真实的历史,往往是复杂和矛盾的,尤其是在决定性的时刻,人性中幽暗之处往往蠢蠢欲动。

三顾茅庐,让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君臣之义流传千古,多少后人津津乐道;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历史的真相中,晴空万里却偶有乌云。

王国维说,世上的道理有两种:一种,可爱却不真实;另一种,真实却不可爱。

你选择哪一种呢?

推荐更多金爷文章,61%的金友,熬夜也要看完~《公务员考试“不过退款”的诱饵,拆解中公教育千亿市值背后的秘密》《重逢概率之谜:如何不赢一人,却赢下天下?》《隐匿的互金帝国,拆解“10元店”外衣下的名创优品如何“一鱼多吃”》《参考美日发展,经济L型之后,对于中产,还有什么行业可以赚钱?》《30万小资金创业,如何快速撬动万?》金爷本人

一元即可,转赞更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